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发展数字经济的重要论述,落实省委十三届五次全会和市委十一届九次全会部署,切实提高全局干部职工思想认识,不断增强抓数智赋能的能力水平,积极营造推动数字化转型的浓厚氛围。2024年12月26日,市林业局党委书记、局长吴德刚在局机关723会议室为局领导班子成员、局机关各处室、局属各单位负责人开展“森林防火驾驶舱”数字应用场景专题培训。
在培训会上,吴德刚局长主要围绕贵阳贵安森林防火驾驶舱数字应用场景,从项目建设背景、项目建设存在的问题、功能演示和建设成效四个方面逐一展开介绍。
首先,介绍项目建设背景和前期有关工作。贵阳贵安有着“林在城中,城在林中”的城市特性,“林城交错”,多数重要设施、重点部位紧邻林区,一旦发生森林火情火灾,如不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不仅严重破坏森林资源,还极易引发次生事故,严重威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严重影响社会生产生活秩序。为提升森林防灭火的预防、监测能力和处置效率,维护森林生态安全,通过整合各行业部门相关数据和处置力量,建成跨部门、跨层级、协同高效的森林防灭火综合指挥调度平台。为此,项目前期主要开展了明确建设目标、梳理业务逻辑、找准问题痛点、收集整理数据和制定建设路径等准备工作。
找准问题痛点是前期工作的最核心的部分之一。通过对以往森林防灭火工作进行深入剖析,发现存在以下几个主要问题:其一,数据分散孤立,难以整合运用,导致重点保护对象底数不清、处置力量情况不明;其二,以往工作多由林业部门牵头,在处置火情火灾时,无法整合调度各方力量;其三,以往处置过程中,未能及时掌握火场周边重点保护对象和应急处置资源,无法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极易发生因森林火情引发的次生事故;其四,在处置现场,因存在整体态势研判不全面、扑救视角盲区等问题,导致扑救效率低下且易出现人员伤亡情况。
接下来,就贵阳贵安森林防火驾驶舱的功能进行介绍,并为大家展示贵阳贵安森林防火驾驶舱的模拟场景应用案例。
贵阳贵安森林防火驾驶舱整体上为“三联屏”构架,对应火源发现、火警处置和指挥调度三大核心业务。火源发现的途径主要来自四个方面,分别为应急部卫星热点监测、国家林草局卫星热源感知、高位视频告警和群众电话报警。而在火警处置方面,当通过以上途径发现火情告警后,市级指挥中心接警,进而下发至相应的区县,区县接收警情并通知相应属地,属地在1小时内核实处置完毕,并反馈至市级指挥中心;如火势较大,1小时难以处置完成,则报告至城运中心,进入到指挥调度环节。在指挥调度环节,各部门联合处置,通过贵阳贵安森林防火驾驶舱,获取火场周边重点保护对象、救援力量、森林力量、消防力量、防火监控以及有关行业专家等信息。对火情蔓延形势进行分析,对存在的风险进行预判,快速调集各方力量参与处置的同时,对重点保护对象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防止发生因森林火情引发的次生事故。处置完毕后,最终反馈至城运中心和市级指挥中心,完成业务闭环。
在培训过程中,还展示三联屏的具体功能:左屏—火源发现功能展示了当日通过电话接警、视频告警、卫星热源及卫星热点发现火源的情况;火警、火情、火灾发生数量;以及发生火警的区域分布情况。中屏—火警处置功能,以“防火一张图”和信息面板进行展示,“一张图”实现了防灭火全要素上图展示,并与信息面板联动展示有关信息。右屏—指挥调度功能,主要展示了火险天气、应急响应级别、响应措施以及11类重点保护对象和4类救援力量、4级森林力量、4类消防力量、4类防火监控、8类专家的专家库等信息。在指挥调度中,实现左—中—右“三屏”联动进行调度处置,形成火源发现—先期处置—风险预判—指挥调度—协同处置的一体化应用场景。
还通过模拟一个场景,展示使用驾驶舱实现火源发现、先期处置、风险预判、指挥调度和协同处置的全过程运用。
最后,为大家展示项目建设成效。通过贵阳贵安森林防火驾驶舱,实现了“一图统揽”底数清、“挂图作战”求时效、“精准调度”除风险、“空地协同”提效率四大成效。“一图统揽”底数清是贵阳贵安森林防火驾驶舱集成了应急、气象、公安、消防等领域数据,将各方数据融会贯通,绘成森林防灭火指挥调度“一张图”,实现重点保护对象底数清、处置力量情况明,为指挥调度提供基础支撑。“挂图作战”求时效是贵阳贵安森林防火驾驶舱采取“挂图作战”的指挥调度方式,构建跨部门、跨行业、跨层级的协同联动作战模式,做到应急状态下队伍、装备、物资等联动资源“一键直呼、协同调度”,使森林火情火灾处置从“单打独斗”向“合成作战”转变,提高处置森林火情火灾时效。“精准调度”除风险是通过贵阳贵安森林防火驾驶舱,可以及时掌握火场周边重点保护对象和应急处置资源,在快速调集各方力量参与处置的同时,对重点保护对象采取有针对性的保护措施,及时消除风险隐患,防止发生因森林火情引发的次生事故。“空地协同”提效率是在处置火情现场,充分运用无人机可视化技术,实现空地协同作战,为现场处置队伍提供整体俯瞰实况,解决整体态势研判不全面、扑救视角盲区等问题,在提高扑救效率的同时避免因此造成的人员伤亡。